维多利教育——免联考MBA、EMBA、DBA在职教育!

免联考MBA课程免费试听

每天仅限前50名预约学员

您现在的位置:在职免联考 > 行业资讯 >

抖音创始人张一鸣:10 年面试 2000 人,我发现混的好的人,全都有同一个特质

发布时间:2022-03-28 文章来源:免联考

   

    张一鸣:

    “10年面试2000人,我发现混的好的人,全都有同一个特质。”

    1983年出生的张一鸣 ,今日头条创始人,2013年,他先后入选《福布斯》“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”和《财富》“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”。

    01

    为何毕业多年后

    原本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都拉开了差距?

    大家好!各位都非常年轻,我今天来的时候挺有压力。看到你们,真是觉得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。

    我昨天就在想,今天应该跟大家分享什么。想了想,先把题目拟出来,把乔布斯的“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”,改成“Stay hungry, Stay young”。

   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和体会。

    另外,我作为面试官,过去10年里,可能面试过小2000个年轻人。

    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,有的去了别家公司,他们发展差别其实非常大。从算法层面上讲,我们把这叫做“正例”和“负例”。我想分享一下:为什么“正例”和“负例”发展差别这么大?

    什么是“Stay hungry, Stay young”?“Stay hungry”,大家都知道,就是好奇心、求知若渴、上进心。但为什么要说“Stay young”?

    我觉得年轻人有很多优点:做事不设条条框框,没有太多自我要维护,经常能打破常规,非常努力、不妥协、不圆滑世故。

    10年过去了,有的年轻人,依然保持着这些很好的特质。我觉得这就算“Stay young”。

    “Stay young”的人基本没有天花板,一直保持着自我的成长。相反,很多人毕业后提高了技能,但到一个天花板后,就不再成长了。

   

    02

    我是如何在毕业第2年就成了

    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?

    2005年,我从南开大学毕业,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讯。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员工之一,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,但在工作第 2 年,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个人的团队,负责所有后端技术,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。

    有人问我: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?是不是你在那个公司表现特别突出?

    其实不是。当时公司招聘标准也很高。跟我同期入职的,我记得就有两个清华计算机系的博士。

    那我是不是技术最好?是不是最有经验?我发现都不是。后来我想了想,当时自己有哪些特质。

    1)我工作时,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、哪些不是我该做的。

   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,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,只要我能帮助解决,我都去做。当时,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。新人入职时,只要我有时间,我都给他讲解一遍。通过讲解,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长。

    还有一个特点,工作前两年,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,回家以后也编程到挺晚。确实是因为有兴趣,而不是公司有要求。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,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,开始带一个小组,后来带一个小部门,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。

    2)我做事从不设边界。

    当时我负责技术,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,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、想产品的方案。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。但我想说:你的责任心,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,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,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。

    我当时是工程师,但参与产品的经历,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。我参与商业的部分,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。

    记得在07年底,我跟公司的销售总监一起去见客户。这段经历让我知道:怎样的销售才是好的销售。当我组建头条招人时,这些可供参考的案例,让我在这个领域不会一无所知。

    以上就是我刚毕业时的特点。

    03

    10年观察

    我遇到的优秀年轻人都有这5大特质!

    后来,我陆续加入到各种创业团队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跟很多毕业生共处过,现在还和他们很多人保持联系。

    跟大家分享一下,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况。总结一下,这些优秀年轻人有哪些特质呢?

    1)有好奇心,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、新知识和新技能。

    今天不太谦虚,我把自己当做正例,然后再说一个负例。

    我有个前同事,理论基础挺好,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。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,但对网上的新技术、新工具都不去了解。所以他非常依赖别人。

    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,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,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——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,前端、后端、算法都去掌握、至少有所了解的话,那么很多调试分析,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。

    2)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。

    比方说头条最开始时,我跟大家讲: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。(当然,现在不止1亿了,我们现在的日启动次数已经差不多5亿)很多人觉得,你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?大公司才能做得好。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。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,会愿意去尝试。

    其实我加入酷讯时也是这样。那家公司当时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(最后也没有做成,只做了旅游的垂直搜索)。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,我自己觉得很兴奋。我确实没有把握,也不知道怎么做,但当时就去学,就去看所有这些相关东西。我觉得最后也许不一定做成,或者没有完全做到,但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——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,你会更愿意去尝试。

   

    3)不甘于平庸。

    我们在座各位,在同学中已经非常优秀了。但我想说,其实走向社会后,应该再设定更高的标准。我见到很多大学期间的同学、一起共事的同事中,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,技术、成绩都比我好。但10年过去,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:我觉得他应该能做得很好,但他却没有做到。

    很多人毕业后,目标设定就不高了。我回顾了一下,发现有同事加入银行IT部门:有的是毕业后就加入,有的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。为什么我把这个跟“不甘于平庸”挂在一起呢?因为他们很多人加入,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,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,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。

    后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,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,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话,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:是否有北京户口,是否能买上一套经济适用房?

    如果一个人一毕业,就把目标定在这儿: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、小三居,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,那么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。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,不愿意冒风险。

    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,他业余做一些兼职,获取一些收入。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,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,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,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。我问他为什么,他说,哎,快点出钱付个首付。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,其实是亏的。

   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。我说不平庸,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,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。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,但10年后再看,肯定会非常不一样。

    4)不傲娇,要能延迟满足感。

    我在这里举个反例: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年轻人,素质、技术都蛮不错,也都挺有特点。

    我当时是他们的主管,发现他们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况始终不好。他们觉得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,其实不是:他们确实可以算作在当时招的同事里面TOP 20%,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%。

    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,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,他就不愿意做,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,他就配合得不好。

   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,人非常聪明、动手能力也强,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。我觉得这和“不甘于平庸”不矛盾。“不甘于平庸”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,“不傲娇”是你对现状要踏实。

    这2000个样本当中,我见到很多我原来觉得很好的,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发展好,我原来觉得不好的,其实超出我的预期。这里我也举个例子:

    当时我们有个做产品的同事,也是应届生招进来,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不算特别聪明,就让他做一些比较辅助的工作,统计一下数据啊做一下用户反弹啊之类。但现在,他已经是一个十亿美金公司的副总裁。

    后来我想想,他的特点就是肯去做,负责任,从来不推诿,只要他有机会承担的事情,他总尽可能地做好。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,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。他去了那家公司后,从一个用户量不到10万的边缘频道负责起来,把这个频道越做越好。由于这是一个边缘频道,没有配备完整的团队,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很多职责,也得到了很多锻炼。

   

    5)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。

    选什么专业、选什么公司、选什么职业、选什么发展路径,自己要有判断力,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。

    上面一些例子,也都涵盖了这一点。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,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。06、07年,很多师弟、师妹问我职业选择,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,不要去IBM、微软。

    但实际上,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:外企可能名气大、薪酬高一点。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。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,真的可以忽略不计。

    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。但实际上,能摆脱这个、能有判断力的人,也不是特别多。

    以上,希望对您有些许启发!

    - END -

   

    未来已来,谁主沉浮!

    管理者拒绝学习,等同于企业拒绝成长。

    21世纪变幻莫测,唯一的竞争力就是在学习中让自己永不落伍!

    —香港亚洲商学院招生中心—

    招生热线:

    0755-23225512

    办公地址:

    深圳市南山区虚拟大学园R2-B a202

   

    哪些人适合读MBA?   

免责声明: 以上内容由维多利教育整理,如有不当或者侵权,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!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,请点击咨询客服或拨打服务热线:与客服交流 !同时您还可以关注维多利教育微信公众号,随时获取MBA、EMBA、DBA相关信息。

高端院校

.  推荐阅读  .

合作伙伴

免联考MBA报考流程

报考流程 立即报名